|
3#

楼主 |
发表于 2007-10-29 23:19:02
|
只看该作者
苏州人喜欢在全球的高度上总结自己。手工业发达、制造业基础好......十几年后的今天,苏州人已总结出苏州的三大"定理"———
苏州人用10年左右的时间总结出第一个"定理"———"大树底下好乘凉"。这源自苏州人发现了一个它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优势:距离上海最近。一旦发现了这个优势,苏州就可以有的放矢。在杭州人还沉浸于瞧不起上海人精明、小气的时候,苏州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自愿充当上海的"小老弟"。
认准了上海这棵"大树"后,苏州马上修建了一条通往上海虹桥机场的高标准公路。此路一通,从上海机场到苏州的时间,比虹桥机场到浦东的时间还少。苏州的领导马上趁浦东未开发前,到处游说外商说:"我们离上海不到一个小时的路,土地充足还便宜。"此举果真引来众多外商。
苏州身在"大树"下就可方便地吸收"大树"的滋润。苏州刚开始起步时,上海挑挑拣拣的项目,它一概吸收。这就是他们的第二个"定理":"大小项目一律通吃"。如苏州昆山开发区刚开始连做纽扣的项目也不放过,尤其是"通吃"上海服务不到位的项目;没有人才,他们到上海聘请"周末工程师";没有工人,他们到全国各地招......慢慢地,外资开始落户。目前,仅有921平方公里的昆山就有140亿美元的合同外资,昆山的财政收入从1亿增长到10亿用了10年,从10亿到20亿用了2年,从20亿到40亿用了2年。
苏州不仅直接吸收"大树"的养分,还把"距离上海最近"作为一张招牌与同类城市竞争。最典型的是,新加坡工业园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亲批,他看中的就是工业园紧邻上海,又承载苏州的灵气和资源。
既然依靠上海这棵大树,就要和上海形成"错位竞争",这是苏州的第三大"定理"。"上海做的,苏州不做"早已是苏州人的共识。制造业需要大量土地和劳动者,上海土地成本过高,苏州看准这一点,大力发展制造业。苏州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鼠标生产地之一,键盘、笔记本电脑、数码相机、净化设备、机械制造都成了苏州的拿手好戏。
苏州经贸委领导介绍,目前苏州在纺织、轻工、电子、机电一体化等产业都有了全国性的优势,正基于此,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苏州评为"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"。随着制造业产业的升级,苏州IT产业发展迅速,被美国《新闻周刊》评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。 |
|